date

【注意】新冠病毒可气溶胶传播?专家:值得重视,但无需恐慌
发表时间:2020-02-08        浏览次数:10次        [打  印]        [关  闭]

 气溶胶能否传播新型冠状病毒?专家认为目前还不明确,值得重视,但无需恐慌。

气溶胶是人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排出的液滴,呼吸、咳嗽、打喷嚏和大小均会产生液滴。其粒径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体后很快(1秒甚至几十毫秒内)蒸发,形成飞沫核(粒径几微米),且飞沫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增加了无接触传播的风险。来看界面新闻和文汇报的报道↓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气溶胶学会秘书长曹军骥接受科学网采访时表示,气溶胶是人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排出的液滴,呼吸、咳嗽、打喷嚏和大小均会产生液滴。其粒径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体后很快(1秒甚至几十毫秒内)蒸发,形成飞沫核(粒径几微米),且飞沫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增加了无接触传播的风险。

更早前的2月5日,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关于传播途径在先前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基础上增加了“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在2月5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为何增加了上述相关表述。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表示,气溶胶的传播在呼吸道传染病中是可以看到的,但是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有没有气溶胶传播的情况,目前是不明确的。 

“在粪便中查到病毒,这种肠道的传播途径会不会有?目前没有更多的证据。所以诊疗方案中写的是‘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目前尚待明确’。”李兴旺说。而第五版诊疗方案对于传播途径的描述,也是基于对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和发生发展特点,及时将经验纳入到方案中,以指导临床的实践。

“气溶胶”这一专业的术语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频繁出现在大众面前。近期也有多例感染者引起关注,其中宁波市一未戴口罩被感染者仅与未戴口罩的确诊患者近距离驻留15秒被感染。此前SARS、H5N1等很多病毒均被认为是能够通过空气或气溶胶传播。2003年,香港淘大花园E座发生321人感染SARS病毒,致死42人,由于中高层居民感染风险高于底层居民,不适用随机传播,被认为极大可能是含SARS病毒的粪便通过排污水管道进行的气溶胶传播。

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就要特别紧张,甚至陷入恐慌?

四川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撰文表示,由于气溶胶颗粒比较大,一般大于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医用口罩(或者防范雾霾的口罩)可以阻拦这种粒子。特别小的气溶胶粒子(半径小于0.1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随风飘走了,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气溶胶质点比表面能很大,又有电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

而对于非医护人员而言,在实际生活中,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进入人体。同样,通过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病毒量能致病的可能性不高。

专家认为,气溶胶传播是封闭空间中病毒传播最令人担忧的载体之一,尤其是室内更是如此。但是在室外开阔空间,气溶胶浓度会根据与来源的距离长短而呈现指数级下降。只要做到室内戴好口罩、室外不聚集,大气对气溶胶的稀释倍数已经足够大了,因此,完全不用担心。病毒不会“骑”着气溶胶从窗外飞到你的家中。

而且,就在今天傍晚,世界卫生组织也发话了:

ec68b6c7643db3c67700e85eadaf1ae4.jpg

曾经研究大气污染的复旦大学教授庄国顺说,气溶胶是一种介质。我们熟悉的飞沫传播方式,飞沫就是气溶胶的一种,气溶胶中存在病毒、细菌,就形成了生物气溶胶。从传播介质来说,这些都属于气溶胶传播。

生物气溶胶中有不少具有生命特征的单细胞生物,比如细菌,病毒如果吸附在带有生命特征的单细胞上,也就是说它找到了借以复制和存活的宿主。这时,病毒的存活时间就取决于它所吸附的单细胞生物存活时间。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称,气溶胶大多数情况下是近距离传播,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气溶胶都是有传播源头的,而一旦距离远了,气溶胶浓度是呈现指数级下降,通过敏感的监测可以测出,但是否能够达到感染的病毒载量,目前的案例非常少。

阚海东说,其实关键还是在密闭的室内戴好口罩,做好防护,在室外不要聚集,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并且每个人都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打喷嚏都做好防备。